2020年新編《教理講授指南》主題簡介與培育反思 (二)





2020年新編《教理講授指南》主題簡介與培育反思 (二)


陳思穎      林康政


上一期綜觀了《教理講授指南》(Directory for Catechesis) 於梵二至今三度革新之來由和特點,特別指出「傳道員」的團體身份和共負職責。今期開始介紹新指南的三部份共十二章之主題脈絡,並附以本澳教會的培育反思。



基督徒入門聖事的教理講授,以及在福傳使命中培育工作的協調


第一部份(11-156號)包括第1-4章,強調傳道員的角色和訓練,關注教會宣講的職務,如何在成人及兒童入門聖事的培育中體現出來。入門培育的三階段四時期是培育模式的典型,啟導入教前的宣信(kerygma),即傳布福音喜訊的教理特質,以及領洗後教友終身的釋奧(mystagogy)培育,即基督徒一生以信仰生活和領受聖事,見証和闡釋天主聖言對我們生命轉化的奧蹟。為此,培育傳道員在於使他們能以教理講授,傳遞教會信仰,並懷著新熱忱、新方法,並以更新的福音和靈修精神,見証福音。就這方面,宗座促進新福傳委員會秘書長魯依斯總主教(Mons. Octavio Ruiz Arenas)強調福傳過程中教理與宣信的意義。


初傳或「宣信」(kerygma)訊息甚或教理講授,不單是皈依歷程中「一個」或「幾個」階段,它與人的整個信仰成長並駕齊驅,締造使徒信仰,達致擔負教會的「新福傳」使命。教理講授有四個幅度——宣講、禮儀、見證,團體生活,因此傳道員不單只在於宣講,更要從其他幅度,使人由慕道至教友生活,都能實踐基督救恩的喜訊。理想的教理講授工作,需要與堂區各項福傳服務銜接,並與學校活動和課程互為關連。這任務要求各服務單位彼此溝通和協調,使堂區培育和學校教育整體工作,能以傳遞基督信仰為目標。


1997年《教理講授指南》已強調,入門教理(前期初傳—慕道培育—淨化光照—釋奧期)的模式是教理講授的典型,這過程要孕育出基督徒身份。今天澳門堂區準備慕道者加入教會的培育,已累積了許多寶貴經驗。而領洗後釋奧期培育,一般都以慕道班形式,讓新教友繼續在團體中成長,直到五旬期(或有些至放暑假前)為止。其實,釋奧期的培育宜以主日聖言和禮儀、團體生活和使命,為新教友深化基督復活的奧蹟,所以,在釋奧期聚會中,適宜由主日讀經(尤其以甲年讀經)引出禮儀的標記和意義,在代父母及團體的陪伴下,幫助新教友在聖言、慶典及信仰生活中體現基督徒復活的奧蹟,並融入團體見証使命。新教友結束釋奧期培育後,傳道員會鼓勵他們按自己興趣和能力,投入堂區生活。為此,堂區的善會及小團體更需要與教理工作緊密連接,不單是為堂區服務,更重要的使新教友的靈性成長,得以聖言、團體和服務,滋養教友一生釋奧的教理行動與廻響。這樣,教理講授的任務,在專注課堂或聚會中帶出教理喜訊之同時,堂區其他福傳項目例如濟貧、青年事工、探訪、關社等,應是教理講授的延申,以實踐基督徒的信仰生命和使命。


的確,教理講授與福傳唇齒相依,而福傳就是教會的使命,更好說,教會因福傳而存活,所以整個教會的一切行動,都以福傳作為起點與目的。主教是教區的首席傳道員,教區的牧民籌劃,須以不同形式和方法,將基督的喜訊傳達人心。比方,面對澳門社會發展所帶來的一些新現象,教區近年成立的各小組和委員會,不單需要從倫理原則去回應社會衍生的問題,由各機構共同執行和承擔,更從這些「事工」中達致福傳「使命」,讓各參與者和受惠者以耶穌基督打動人心。在教理牧民的策劃方面,探討今天社會現象和變化,瞭解教友回應信仰之困難和需要是首要工作,以制定適合本地的牧民計劃。繼後,教會團體上下就要深入探究天主教會所持守的信仰與倫理原則,並設計適合本澳文化和語境的表達方式,好能根據各社會環境和受眾情況,以不同切入點和方法,向信友傳遞信仰。故此,遵照教區主教的牧民方針,各小組和機構必須團結內聚與協調合作,共同見証福音的喜訊和教會的信仰。






回最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