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新編《教理講授指南》主題簡介與培育反思(四)



陳思穎      林康政



2020年新編《教理講授指南》(Directory for Catechesis)的特點,不是由上而下給予教會訓示作為焦點,而是強調在新福傳使命下,各地方教會如何發揮團體的教理講授,共同辨別、策劃和執行各項教理職務。指南第一部份有關「傳道員」的團體身份和共負職責,如何應用第二部份的教理內容、方法和對象,視乎於第三部份地方教會內堂區團體、教友組織及教育機關按其文化處境所作的牧民判斷(pastoral discernment)和團體參與。



地方教會的團體教理講授,面對數碼世界,落實信仰本地化,達致牧民革新


指南第三部份(283-425號)由四章組成,強調地方教會所實行的教理牧民,有賴團體教理講授的處境分析和政策制定,並要求教區聯同堂區團體的共同承擔和合作,此乃「牧民的皈依」(pastoral conversion)。第9章指出基督徒團體是教理講授的主體,札根於普世教會的福傳職務,按東西方教會各有特殊情況下落實牧民關懷,並說明堂區、修會和教友團體,尤其是公教學校教育在教理講授方面的參與和合作。第10章闡述教會團體的傳道角色,在多元而複雜的當代文化下進行教理講授,當中關注境和農村文化,並配合民間敬禮和大公合一的教理培育,又善用宗教運動和交談、資訊科技與數碼文化,以回應教理與人格成長、生態環保、慈善扶貧和工作環境等有關議題。第11章以信仰本地化為題,指明編寫地方教理書的必要和做法,繼而第12章提出教廷於普世教會的教理角色,以及主教團的督導,為使地方教理講授的工作得由教理機關加以規劃、統籌和執行。


指南的總結(426-428號)重申教理講授之目的,在於把復活的基督廻響到人的生命和歷史,使天主子女得與主基督共融,並效法聖母,順從聖神引領,活現教會於現時代的新福傳使命。


發布會的第三位發言人Franz-Peter Tebartz-van Elst蒙席(宗座促進新福傳委員會代表),指出新編《教理講授指南》所提出的「數碼文化」和「生態危機」是教理講授於當代面臨的兩大議題,與現時代的挑戰與困難緊密相連。這兩點值得讓本地澳門教會反思。



der-ehemalige-limburger-bischof-franz-peter-tebartz-van-elst-spricht-im-vatikan-bei-der-vorstellung-eines-neuen-buches-braungebrannt-und resize.jpg



數碼科技的發展為人類的生活模式和溝通方法帶來革命性的變化,而這種模式漸漸成為一種「結構」,一種「文化」,使人難以不「依賴科技」以獲取「便利」。然而,科技的「便利」卻沖擊著傳統訊息的發放和接受方式,單向及長篇大論的講授可能不再普及如昔。面對這個現況,網路和網上社交平台也應發展為宣講的一個新場地,教理資訊的設計和傳遞,也須考慮在網上平台模式的吸引力和可讀性;不過,教理培育的新發展,並不取代固有在教會內人際相處和共融關愛,尤其不能取代教理講授的團體幅度,以及堂區團體禮儀生活。這也是本澳教會堂區可以堅守,並能發揮的優良傳統。結集各種新舊不同的福傳方法,並駕齊驅,能使澳門教會的牧民工作,上至教區,下至堂區及學校,給社區帶來新福傳的更新和感染力。


「生態危機」是全球人類以及天主教會於今天另一項最關注的課題,「保護環境」是一項教理行動,這行動的大前題是人類認清創造者天主創造了天主萬物,並創造人類生育繁殖和管理大地。有關環保的教理講授,以創造喜訊為始,關顧地球健康以及眾人福祉,以環保行動作實踐和回應,見證信仰。澳門有官方的環保機構,亦有不少民間的環保團體,本澳教會如何在堂區和社區內,以生態皈依為前題,配合社會現有政策和做法,作可行的交談、合作和推展呢?



Famiglie-formato-Laudato-Si_articleimage resize.jpg



另外,普世之大,文化各異,但信仰卻是唯一。指南鼓勵不同大洲的教會,多作交流,觀摩並尊重多元文化,好能以任何語言,按各自形式,表達出同一信仰,讓教理講授發展更具層次。這態度牽涉家庭、職場和社交圈子中所存在的不同宗教和人生觀,基督徒在變化萬千的社會情況中如何自處,見証信仰?澳門一向的福傳模式,如何融合於新移民、新社區居民和新生代,並作出更新?這正是全本新編《教理講授指南》所強調地方教會的新福傳使命。(全文章,完)






回最頂